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印度記行 六、阿格拉堡(Agra Fort)

阿格拉堡,又名為阿格拉紅堡,距離泰姬陵西北2.5公里與泰姬陵隔河相望。還沒到訪前我並不知道這裡和泰姬瑪哈陵有著剪不斷的關係!

浪漫唯美的泰姬瑪哈陵故事其實連著不浪漫的故事。

之一,同事告訴我,沙賈汗在泰姬陵建了22年終於落成之後,斬斷了2萬名工匠之手,只為不讓第二座泰姬瑪哈陵有機會建成。

之二,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暴虐無道的沙賈汗怎麼可能養出賢君? 1657年他的兒子奧朗傑伯(Aurangzeb)拭兄並篡位,曾在國內橫徵暴斂大肆搜刮的沙賈汗則被囚禁於阿格拉堡。或許是惱恨父親把原可供自己揮霍的錢都花在泰姬陵上吧,民間傳說他曾把父親轉到背向泰姬陵的房間裡,而當他知道父親藉著鑽石折射偷偷地看泰姬陵的倒影時,他乾脆命人把父親的眼皮縫上,直到幾年後才心軟命人又把線拆開(不用說,這個逆子也是個暴君)。沙賈汗直到8年後抑鬱而終才葬到愛妻旁。

因此,當我看到印度有這麼多雄偉的城堡宮殿,其實感嘆著中印歷史何其相似,又或者該說當不幸遇到暴虐君王時的平民痛苦何其相似,現在遺留給世人瞻仰的恢弘建築,無一不是血淚交織而成。在夜之璀璨維多利亞車站提到的另一感想,其實是殖民帝國的掠奪固然不公不義,但是許多掌握生殺大權的本國君王對人民又何嘗仁慈?殖民帝國以其優勢至少留下了一些先進的建設與觀念,而膽敢徵用動輒數萬的民工,耗費數十年的,卻僅為帝王身後處所如秦始皇陵或泰姬瑪哈陵這麼狹隘目的。

阿格拉堡為沙賈汗的祖父阿克巴大帝(Akbar)於 1566 年開始,歷經蒙兀兒王朝的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奧朗傑伯等多位皇帝建造與使用。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阿格拉堡主要由紅砂石建成,所以又名為紅堡。

阿格拉堡周圍環繞著護城河以及長約2.5公里,高約21公尺的城牆



賈汗吉爾宮,阿克巴大帝為他的兒子賈漢吉爾所興建的,是阿格拉堡內最大的私人住所。


門口的石雕浴缸,聽說賈漢吉爾皇后曾在這裡面泡玫瑰花瓣浴,原來奢華的貴妃出浴中外皆然。



賈汗吉爾宮的大門我覺得雕工真的華麗精緻


導遊說這裡當初鑲滿彩石,天花板鑲嵌金箔,地上鋪滿地毯。這是怎樣一種奢華的帝王之家啊!對比大多數的印度貧苦百姓,實在令人嘆息。在歷經改朝換代之後,上面的寶石、金箔都已遺失,僅剩貼花雕工精湛的大理石。




覲見大廳,是阿克巴大帝聆聽臣民諫言的地方,據說也是法院所在。平台方整與列柱林立,雖然現在種滿了花草但能想見當初的氣勢。





另一處廣場與建築,據說曾是王公貴族在此shopping的市集,包括公主后妃貴族,不需外出宮殿即可在此採購



金色的屋頂看來就有金碧輝煌的氣勢


沙賈汗就在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度過8年餘生



自阿格拉堡眺望泰姬瑪哈陵


柱子花窗等大理石都刻得細膩非凡



阿格拉堡內的清真寺是一座比例完美的大理石建築,目前並沒有對外開放。



亞穆納河兩岸的泰姬瑪哈陵和紅堡都是聯合國的世界遺產保護名單,這次才知道對印度人來說雄偉的紅堡也是一個功勳的記憶。




我參觀時當然讚嘆這些偉世的建築,但不禁感嘆幸好到了近代,大部分得以傳世的建築多半為公共可自由參觀的空間如艾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杜拜塔,或貝聿銘、漢寶德、安藤忠雄等知名建築師留下的建築,不再是王宮貴族門禁森嚴絕於平民百姓的世界了!

印度記行 五、永恆的淚珠—經典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

原本不在預期之中可以造訪,因到了新德里讓此印度之行可以見到這列為世界七大奇景(New7Wonders of the World)之一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

先說比較浪漫的部分吧。

被印度詩人泰戈爾形容為「臉上的永恆淚珠」(a teardrop on the face of eternity)的泰姬瑪哈陵位於亞穆納河畔,是蒙兀兒第五代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為愛妻艾珠曼德(Arjumand) 所興建的陵墓,但泰姬二字是Taj的音譯,為皇冠之意;沙賈汗暱稱艾珠曼德為「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意為「宮殿中最心愛的人」,是以泰姬瑪哈代表的意思其實是「宮殿之冠」。
艾珠曼德真的很受寵但也苦於多孕,入宮19年生有8男6女,在第14次分娩時,不幸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的軍營中,臨終前向皇上提出了4個遺願,其中一項就是為她建造一座美麗陵墓。

於是沙賈汗以德里的胡馬雍陵為藍圖,傾印度和中亞等地約2萬名工匠、超過1千隻的大象,28種被鑲嵌入白色大理石中的寶石,費時22年才建造完成。

在泰姬瑪哈陵建造完成後,沙賈汗怕這些工匠再造出足以比擬的建築,於是下令斬斷了2萬名工匠之手!!

我個人是覺得泰姬瑪哈陵被這些美麗的愛情故事美化了,看勞師動眾的人數與時間,殘忍的對待工匠,以及無倫理的宮庭政變(請參見印度記行 六、阿格拉堡介紹),都是現實生活裡難以承受之痛!甚至我懷疑國王到底是為了愛妻遺願還是為了自己身後有美麗的陵墓呢?

隨著印度工業化的發展,泰姬瑪哈陵遭受酸雨侵蝕,乳白色的大理石外牆出現了黃斑,墓室生出了小孔,白銀大門變黑。泰姬瑪哈陵附近的亞穆納河污染嚴重,河中化學物質含量偏高。有專家認為泰姬瑪哈陵的基座最終將會崩坍。於是印度政府成立泰姬保護區,在1994年關閉泰姬瑪哈陵周遭1萬平方公里內的大小工廠,並依照生態學家建議在泰姬瑪哈陵周圍栽種桑樹來吸收二氧化硫淨化空氣,連汽車也不能接近,遊客要步行,或搭乘電動車或馬車進來。不過馬沒看到但我看到許多駱駝在拉車。




座北朝南的泰姬瑪哈陵主體與花園三面是紅砂岩的高牆,南方外面其實有個廣場與四道門,經過這道正門才能進入泰姬陵,所以我認為此為北門。


尚未進入前可以看到圍牆內的主體圓頂了!在牆外看到泰姬瑪哈陵的圓頂,有點興奮可以見到世界奇景之一了!


自拱門而入,手舉高相機避開烏鴉鴉一片的人頭,以收入遠方純白大理石建造的泰姬陵圓頂。要不是其高台上的密密麻麻參拜的人群,我第一感覺是很荒謬的:好像來到六福村!


如果說芭樂點的芭樂照,這張取景堪稱經點吧!花園中間是一個大理石水池,兩旁種植成列的柏樹,分別象徵生命和死亡。


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塔一座,特別的是每座塔均向外傾斜十二度,除了遇上地震只會向四方倒下而不會影響主殿的要求,最重要原因實為美學上的需求。因為人類的眼睛在遠方眺望此四座垂直建築物及中央主殿時,受距離影響將產生高塔向內傾斜的錯覺。將此四座高塔刻意建造成向外傾斜,反而可讓人錯覺其為完全垂直!


在更近一點的水池拍攝,向外傾斜感覺有比較明顯


坦白說泰姬瑪哈陵太壯觀了,我覺得比較適合拍整個建築主體沐浴在不同季節晨昏色溫下的大景。但是既然來了,還是多拍幾張才划算啊XD

蒙兀兒花園有許多觀光客在此遊憩。在伊斯蘭教裡面,「4」是神聖的數字,因此四角形的蒙兀兒花園,又被分成四個區域,都是代表神聖與和平的世界。



要接近陵墓附近的平台,必須先換鞋套才行。穿上鞋套,經過排隊,終於我也來到了泰姬陵的平台上了,用望遠端看盡來的北門與絡繹不絕的遊客。頂端前後各有11個白色圓頂,共22個代表建造的時間。


忍不住抱怨一個小插曲。下午到阿格拉的時候司機跟租車公司強迫搭配的導遊一直要帶先去shopping,我說我想進去慢慢的拍照,導遊說衛兵看你在裡面這麼久會注意你,兩個小時一到就把你趕出去,這樣你就待不到晚上關門時間了,所以被半強迫的先到了賣大理石的店。可是,看看這觀光的人潮,衛兵記得你才有鬼呢!



這個衛兵背後掛著雨傘,我就是很想拍下來。


抬頭上看,花在伊斯蘭教裡是天堂的象徵,於是用各種花飾與寶石的鑲嵌這高超美麗的工藝來表達崇敬。四週是可蘭經文,它的字體是上大下小,所以從下望上看時感覺上每個字反而會一樣大,對於視覺的對稱實在是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進到裡面後,外面看是格子窗框,從裡面看透光進來,光影搖曳,遊客們搶著拍下這美麗的片刻


四枝尖塔各高42公尺

泰姬瑪哈陵的左右各有一座清真寺,本身是很美的建築,兩座相互對稱,目的是為了平衡整體建築,是以一間真的有在正常運作,據說一間是為了對稱而蓋沒在使用。它讓泰姬瑪哈陵的主體舒緩的向兩側延伸,更顯得雍容大方而不顯孤單。
這兩座清真寺說明了蒙兀兒王朝的信仰,也說明了蒙兀兒式建築的特色。早在一千年前,回教的勢力已經進入印度,而在十六世紀上半期時,蒙古族的後裔入主印度,在今天的北印度留下典型的回教式建築,泰姬瑪哈陵旁的清真寺,也間接地說明了這段歷史。


清真寺下迴廊,感覺古樸而壯闊


北面有亞穆納河(Yamuna River)做為天然屏障


傍晚的泰姬瑪哈陵



近日落時分,在世界遺產上排隊的人龍依然不減


Full Moon Taj 今月照古城
其實本來也沒有一定要來泰姬瑪哈陵,但是知道我愛拍照的同事在google上打了full moon Taj然後拿給我看,我一查到訪時剛好又幾乎是農曆月中,馬上投降,非來不可!

可惜,夜間票有限定時間與限定人數,當地導遊說早在數天前就被預約完了,我雖然待到晚上7點日落才離開,但雲層頗厚且月亮也才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所以我只能用之前拍的月亮來完美我心中最浪漫的泰姬瑪哈月圓夜:再會了這古老的國度!